短暫外出不必急著關冷氣,維持恆溫更省電
為何「不停—更省」常常成立?
冷房最大的耗能在把悶熱空間拉回設定溫度與濕度。
若只是短暫外出,讓空間緩和維持(溫度上調、風量降一檔),回來時僅需小幅補冷,往往比完全關機→返家再大力降溫除濕更省電、也更舒適。
關鍵在:外出多久、機型、隔熱與濕度。
先判斷:外出多久?(變頻/定頻快速決策)
原理速懂:溫度只是其一,濕度更吃電
- 再啟動成本:關機後室內溫/濕回升,返家需高頻率大功率拉回;變頻能低頻維持,效率較佳。
- 濕度對體感:同為 26°C,60%RH 比 70%RH更舒服;大幅除濕需時間與能耗,短時維持更划算。
- 隔熱與回風:外牆西曬、窗簾未拉、室外機回風,皆使「關機再開」更吃力。
外出設定SOP
-
變頻機
- 外出 15–60 分鐘:把設定溫度+1~2°C,風量調「自動/中」,必要時改「除濕」。
- 回家前 10 分鐘(如可遠端):恢復原溫度與風量。
-
定頻機
- ≤30 分鐘:維持運轉或+1°C。
- >30 分鐘:多數情境關機,返家先開強風 10 分鐘再調回舒適。
-
通用補強
- 拉上遮陽簾、關燈、關緊門窗;室外機前方留 1m 淨距避免回風。
更省電的四招(不改裝也能做)
- 溫度微調優先:每+1°C 約可省 6% 左右用電(實際依機型/環境),短時外出先調高再走。
- 風量用自動:讓系統自己降頻維持,不必手動頻繁啟停。
- 配循環扇:外出前留低速循環,回來體感回溫更快。
- 除濕作為「維持檔」:濕熱季外出 30–90 分鐘,改除濕比開冷到低溫更穩更省。
何時一定要「關機」?
- 無人且超過 2 小時。
- 外出順便開窗換氣(打掃/曬被)——冷氣開著只會與室外對吹。
- 室外機通風不良或高溫曝曬異常(修繕未完成)。
- 長時間電價尖峰又無人需求。
隔熱與房型差異
- 隔熱差/西曬戶:短時外出也建議不關機但上調溫度,避免返家大功率「追冷」。
- 小房間/熱源少:關機後回升慢,關機門檻可放寬。
- 開放客餐廳:體積大、物件多,濕度回升快;短時外出以除濕維持較舒適省電。
實測方法(幫你找到自家「臨界點」)
-
用智慧插座/電表記錄 3 種情境 1 小時耗電:
- A 連續恆溫維持(+1~2°C)
- B 完全關機→回家再強冷 1 小時
- C 改除濕維持
- 比較 kWh 與回家體感,選最低耗電+最快恢復的組合。每季(夏/梅雨/冬)各測一次即可。
結論|用「時間門檻+微調」取代「一關了之」
短暫外出時,與其完全關機,不如上調 1–2°C 或改除濕讓空間維持在「舒適可回復」的區間;>2 小時再關機最划算。
配合遮陽、循環扇、清乾淨濾網與外機通風,就能同時顧到體感與電費。
FAQ|短暫外出與恆溫省電 Q&A
Q1:變頻一定比定頻省嗎?
同環境下,變頻維持恆溫更省;定頻在>30–60 分鐘外出多半關機划算。
Q2:外出改「除濕」會更省嗎?
在濕熱季常常更省且更舒適;乾燥季則用溫度+1~2°C維持即可。
Q3:要調高幾度?
短外出+1~2°C最穩;更久可到+3°C。回家前(或回家後)再調回原設定。
Q4:會不會傷機器?
頻繁啟停比低頻維持更傷。變頻以低轉維持反而更友善。
Q5:有寵物在家要關嗎?
建議維持恆溫或除濕,避免過熱或濕度過高;同步確保飲水與通風安全。
Q6:使用定時關機好嗎?
短時不建議。若確定超過2 小時不在,定時關機+回家前預冷更佳。
Q7:除濕會讓房間變冷嗎?
多數家用除濕模式微降溫或接近恆溫,但能把黏膩感顯著降低。
Q8:用循環扇有幫助?
有。可讓體感降低約 1–2°C,使你能把冷氣設定再+1°C*而不不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