風鼓積聚髒污,冷氣運轉受阻並散發異味
冷氣變「不涼又有味」時,元兇多半不是冷媒,而是風鼓(吹風滾輪)積滿黏垢。
風鼓葉片一旦結膜,等於縮小出風面積,風量下滑、噪音升高、盤管更容易結露噴霧。
與其換機或盲補冷媒,不如先把風鼓清乾淨+排水整治+正確烘乾,效果立見。
如何判斷冷氣是風鼓積垢?五大高機率症狀
冷氣使用一段時間後,若 風鼓積塵結垢,會直接影響風量、空氣品質與冷房效率。
以下五大徵兆,可以快速判斷冷氣是否需要清洗風鼓。
一、明顯的高機率症狀
-
異味殘留:冷氣一開機就有 悶室味或霉味,且數分鐘仍不散。
-
風量下降:同樣的設定下,出風量變小,房間降溫速度變慢。
-
出風異常:出風口出現 細微噴霧或水點,面板或導風葉出現 黑斑。
-
噪音增加:運轉時 風切聲、共振聲變大,比平常更吵。
二、快速判斷口訣
「臭、悶、黑、霧、吵」=先查風鼓
-
臭:霉味、悶味揮之不去
-
悶:冷房效率下降
-
黑:面板或導風葉發黑
-
霧:出風口冒霧或小水點
-
吵:噪音比平常大
為什麼冷氣風鼓會越轉越髒?常見成因解析
冷氣風鼓長時間運轉後,容易積塵變髒,導致 異味、風量下降、能耗增加。
想要有效保養,必須先了解 風鼓為什麼會越轉越髒 的原因。
一、濕熱環境加速髒污黏附
-
冷氣風鼓位於潮濕、溫差大的環境中,灰塵與冷凝水混合,形成 油膜與生物膜。
-
這些黏附物會緊緊貼在葉片上,越轉越容易堆積。
二、濾網清潔不勤
-
若濾網長期不清理,細小粉塵會 穿透濾網,沉積在風路與風鼓上。
-
這是造成 風鼓積灰、出風量變小 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三、室內污染源增加負擔
-
廚房油煙:油性微粒容易附著在風鼓葉片。
-
香氛蠟燭、寵物皮屑:產生具膠黏性的顆粒,加速風鼓變髒。
四、外機散熱差導致室內結露更嚴重
-
當室外機散熱效率差,會讓 室內蒸發器溫度更低。
-
蒸發器表面結露加重,灰塵更容易被水分黏附,進一步惡化髒污。
居家冷氣快篩|三步驟找出是否需要清洗
很多人不確定冷氣該不該清洗,其實只要透過簡單的 三步快篩方法,就能在家自行判斷冷氣狀態。
一、視覺快篩:出風口觀察
-
打開手機燈或小手電筒,對準 冷氣出風口。
-
若看到 葉片邊緣黑黏或有厚垢,代表風鼓積塵,需要深度清洗。
二、紙測風量:簡易氣流檢測
-
拿一張輕薄的紙條放在冷氣出風口前。
-
如果紙條 僅微幅擺動,代表風量不足,可能因濾網或風鼓積塵。
三、ΔT 測試:冷房效能檢查
-
將冷氣設定在 COOL 模式並運轉 10–15 分鐘。
-
量測出風口與回風口的溫差(ΔT),理想值應在 8–12°C。
-
若 低於 8°C,代表需優先清洗風路並檢查外機散熱。
四、仍不確定?試做免拆清潔
若三步驟後仍拿不定主意,可以先進行:
-
免拆清潔 + 送風烘乾,觀察異味與風量改善情況。
-
若體感變好,表示確實需要進一步清洗保養。
冷氣深層清洗 SOP(到位版完整指南)
定期進行冷氣深層清洗,不僅能去除黴菌與異味,還能提升 冷房效率、降低能耗、延長壽命。
以下是專業級的 到位版 SOP,一步步帶你了解完整流程。
Step 1 安全與防護
-
操作重點:
-
確認冷氣斷電。
-
鋪設防水布,避免清洗過程滴水滲漏。
-
封住 電控盒與端子,保護感測線束,避免進水短路。
-
Step 2 拆裝與化學清潔
-
拆卸部件:面板、濾網、導風葉、風鼓、滴水盤。
-
清潔步驟:
-
使用 中性或弱鹼性清潔劑,刷洗蒸發器與風鼓。
-
以 大量清水沖淨,確保沒有殘留化學物,避免腐蝕或異味。
-
Step 3 排水整治
-
檢測方法:注水 1–2 L,應在 30 秒內順利排出。
-
檢查重點:
-
U 形封水狀態是否正常。
-
排水坡度是否正確,必要時進行疏通或重做。
-
Step 4 烘乾與復位
-
烘乾:以 FAN 模式運轉 10–20 分鐘,帶走殘水,避免黴菌再生。
-
復位:
-
對角鎖回各部件。
-
檢查保溫棉是否有破損,必要時修補。
-
外機同步清潔
-
由 內向外進行低壓逆洗鰭片,恢復散熱效率。
-
確保外機前方保持 ≥600 mm 淨距,避免氣流受阻。
冷氣免拆清潔何時可?何時一定要拆洗?
很多人會問:「冷氣免拆清洗真的有效嗎?」其實答案取決於冷氣的狀態。
以下整理 可免拆的情境 與 必須拆洗的徵兆,幫助你判斷。
一、可免拆清潔的情境
如果冷氣狀況還不算嚴重,可以先透過 免拆清潔 維持效能:
-
僅有 輕微異味,沒有長久霉味。
-
出風量 稍微下降,但仍可接受。
-
近 6–12 個月 內已經做過專業深層清洗。
二、一定要拆洗的情境
當冷氣出現以下徵兆,光靠免拆清洗已經不夠:
-
風鼓葉片肉眼可見厚垢。
-
出風口出現 噴霧或滴水。
-
異味久散不去,即使長時間運轉也依然存在。
-
ΔT < 8°C,代表熱交換效率明顯下降。
-
吊隱式冷氣(天花板隱藏型)長時間未清洗。
三、如何選擇清洗商家?口訣判斷
挑選專業清洗服務,可以記住這句口訣:
「願拆風鼓+滴水盤,中性/弱鹼+足量沖淨,交付 ΔT 與注水影片。」
也就是說:
-
願意 拆風鼓與滴水盤,才算到位。
-
使用 中性或弱鹼性清潔劑,並以大量清水沖淨,避免殘留腐蝕。
-
清洗完成要提供 ΔT 檢測與注水測試影片,才是專業有保障。
冷氣預防與保養節奏|多久清一次才正確?
想讓冷氣維持最佳效能、減少異味與霉菌滋生,除了定期清洗,更要建立正確的 保養節奏。
以下整理完整建議。
一、冷氣清洗頻率建議
-
一般家庭環境:每 6–12 個月 進行一次專業深層清洗。
-
高風險環境(濕熱、沿海、有毛孩或過敏族群):建議 4–6 個月 就清洗一次,避免黴菌與灰塵堆積。
二、日常保養習慣
-
濾網清潔:每 2–4 週清洗一次濾網,避免灰塵堵塞影響風量。
-
防霉烘乾:冷氣關機前,先開啟 FAN 模式 10–20 分鐘,帶走殘餘水分,抑制黴菌生長。
-
返家啟動模式:先開 DRY 除濕模式 30–60 分鐘,再轉 COOL,能有效降低生物膜形成。
三、外機保養要點
-
清洗頻率:建議每季進行一次 逆向沖洗鰭片,避免灰塵與棉絮堵塞。
-
效能影響:外機若過髒,會造成 內外壓差過大,拖累室內機效率並增加耗電量。
結論
冷氣「不涼又有味」,多半是風鼓積垢導致風量與換熱效率下降。
把風鼓+滴水盤徹底清潔,搭配排水整治與送風烘乾,再以ΔT、風量、氣味三指標驗收,就能恢復涼、靜、無味並降低耗電。
建立6–12 個月的深洗節奏,問題自然減半。
FAQ|常見問題
Q1:ΔT 只有 6–7°C 一定是冷媒不足?
未必。先洗風鼓/蒸發器與外機逆洗;仍低再檢冷媒或感測器。
Q2:免拆清潔真的有用嗎?
輕度有效,但厚垢與黴膜多需拆風鼓+滴水盤才徹底。
Q3:清洗後還有藥味怎麼辦?
多為沖淨不足或未換氣;請再沖清水+FAN 10–20 分,並短時大量換氣。
Q4:滴水一定是排水堵塞?
常見原因還有風量不足與保溫破損;先洗風路,再檢排水與保溫。
Q5:家中可自行拆風鼓嗎?
涉及電控與排水盤定位,建議交由專業;居家可做濾網清潔與免拆保養。
Q6:吊隱式更容易有味?
回風抽屜與風管容易藏垢、排水坡度長;需開檢修口+深洗與檢封水。
Q7:清一次可以撐多久?
一般 6–12 個月;濕熱/沿海或毛孩家庭 4–6 個月較穩。
Q8:外機需要同時洗嗎?
需要。外機散熱差會拖累室內機,逆洗鰭片是省電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