窗型冷氣清洗全解析:優缺點與保養建議
與分離式不同,窗型冷氣把蒸發器、冷凝器、壓縮機都塞進同一箱體,優點是一機即用,缺點是熱源近、髒污集中、清洗角度受限。
若只刷濾網而沒處理鰭片、風鼓與排水,很快就會遇到不冷、霉味、耗電、滴水。
以下用可落地的方法,帶你選對清洗層級、少花錢多。
窗型冷氣清洗為什麼要「同時清內外」?完整保養重點解析
窗型冷氣與分離式的結構差異
窗型冷氣將 蒸發器(室內吸熱) 與 冷凝器(室外散熱) 結合在同一機箱中
這種設計節省安裝空間,但也代表 任一段髒污都會影響整體效率。
為什麼窗型冷氣更需要內外同時清洗?
1. 同機箱雙換熱:效率環環相扣
-
前段蒸發器髒 → 吸熱能力差,出風不涼。
-
後段冷凝器堵 → 散熱不良,壓縮機高負載。
👉 只清一側無法真正恢復性能。
2. 風鼓直吹設計
-
風鼓若黏膜堆積,風量下滑,送風效率差。
-
黴菌附著,異味很快回來。
3. 特殊排水設計
-
多數窗型冷氣採 甩水盤或撥水環(slinger ring),利用冷凝水灑在室外鰭片降溫。
-
一旦 排水孔道堵塞,容易產生 回味或滴水進室內。
窗型冷氣的正確清洗策略
內機(蒸發器+風鼓)
-
深度清洗:鰭片正反面、風鼓、滴水盤徹底除垢除黴。
-
藥劑原則:中性/弱鹼清潔+足量清水沖淨,拒絕強酸。
外機(冷凝器)
-
逆向沖洗:由內向外扇形水流清理鰭片,距離保持 15–20 cm,避免折片。
-
散熱恢復:清理後壓縮機負載下降,電流更穩定。
同步處理
-
內外機必須同步清洗,才能真正恢復換熱效率與體感涼感。
冷氣清洗層級比較:掛洗、抽箱半拆、下架全拆完整指南
為什麼冷氣清洗要分層級?
冷氣長期使用後會累積灰塵、黴菌與油垢,不同程度的髒污需要對應不同的清洗方式。
若只用快洗應付,深層問題可能持續存在;若過度拆解,又可能增加風險與成本。
因此,了解三大層級差異,才能找到最適合的保養方案。
掛洗(不拆箱,快速保養)
清洗範圍
-
濾網
-
導風區
-
蒸發器表面
優點
-
快速、省費用、風險小。
侷限
-
風鼓、滴水盤、外鰭片無法清潔。
適用情境
-
新機首年
-
輕度異味
-
旺季前的快速保養
抽箱半拆(拉出機箱清洗)
清洗範圍
-
蒸發器正反面
-
風鼓、滴水盤
-
箱底排水孔
-
外鰭片逆洗
優點
-
氣味改善大
-
風量回升明顯
風險
-
搬動與接線需要小心
-
機身較重,操作難度高
適用情境
-
出風量變小
-
霉味 1–2 分鐘不散
-
箱底積水或有回味
下架全拆(高度污染或大保養)
清洗範圍
-
抽箱半拆的全部範圍
-
殼體分件清潔
-
線路檢視
-
防鏽處理
優點
-
最徹底,結冰與滴水問題可全面改善
侷限
-
工時長
-
需專業技術人員操作
適用情境
-
多年未清洗
-
經常結冰、室內滴水
-
沿海油鹽泥重環境
-
搬家前後的全面保養
工時比較
-
掛洗:40–60 分鐘
-
抽箱半拆:1.5–2.5 小時
-
下架全拆:2–4 小時(依現場狀況)
冷氣何時該清?五大徵兆快速自檢清單
為什麼要定期檢查冷氣清洗時機?
冷氣使用一段時間後,灰塵、油膜與黴菌會逐漸堆積,導致風量下降、耗電升高與健康風險。
若能透過簡單自檢及早發現,就能避免壓縮機過載與電費飆升。
冷氣清洗的五大徵兆
1. ΔT(出回風溫差)小於 8°C
-
怎麼量:設定 COOL 模式、風量開高,運轉 10–15 分鐘後測回風與出風溫差。
-
解讀:小於 8°C,表示 蒸發器髒或風量不足。
2. 霉味不散或有「咕嚕聲」
-
現象:1–2 分鐘後霉味仍在,或聽到排水「咕嚕聲」。
-
可能性:滴水盤黴垢或排水管堵塞。
3. 面板結露或滴水
-
徵兆:冷氣面板冒汗、滴水,箱底外側有長期潮痕。
-
原因:鰭片過冷或排水系統異常。
4. 出風量變小、偶爾結霜/結冰
-
現象:風速明顯減弱,或室內機鰭片結霜。
-
原因:風鼓與蒸發器黴膜堆積。
5. 室外機排熱弱或外殼燙手
-
現象:外機吹風不熱,或外殼高溫燙手。
-
原因:冷凝器堵塞或散熱差,壓縮機過載。
自檢判斷:清洗層級怎麼選?
-
同時出現 2–3 項徵兆 → 至少要做 抽箱半拆,才能恢復風量與除霉效果。
-
僅清濾 無法解決深層問題,容易造成 「越洗越不涼」 的錯覺。
冷氣 DIY 安全清洗步驟(抽箱半拆版):完整工具與流程教學
為什麼選擇抽箱半拆清洗?
掛洗僅能處理表面灰塵,而下架全拆又工序繁複。
抽箱半拆正好介於兩者之間,能有效清理 蒸發器、風鼓、滴水盤與外機鰭片,改善出風量小、霉味不散或排水異常等問題,適合動手能力較強的用戶。
準備工具清單
-
防水帆布
-
螺絲工具組
-
軟毛刷 / 細刷
-
噴壺(中性/弱鹼清潔液)
-
清水與抹布
-
手套、防護裝備
-
電扇(輔助烘乾)
冷氣 DIY 抽箱半拆清洗步驟
1. 斷電與前置處理
-
拔掉插頭,確保安全。
-
取下面板與濾網,清洗並晾乾。
2. 抽箱與防護
-
小心抽出機箱,留意重量與接線走向。
-
使用防水帆布保護窗框與室內地面。
3. 蒸發器清洗(室內側)
-
由內向外噴灑清潔液,靜置 3–5 分鐘。
-
再以大量清水沖淨,確保無殘留。
4. 風鼓與滴水盤處理
-
使用軟毛刷去除膜垢。
-
疏通排水孔/孔道,清除箱底泥沙。
5. 冷凝器清洗(室外側)
-
由內向外扇形水流逆洗,與鰭片保持 15–20 cm 距離。
-
必要時使用 鰭片梳修正變形。
6. 烘乾
-
復位前先開送風模式 10–20 分鐘,或利用自然風/電扇加速乾燥。
7. 復位與測試
-
裝回機身後運轉 10–15 分鐘。
-
測量 ΔT(出回風溫差)、檢查排水是否順暢、確認氣味是否改善。
DIY 清洗的重要警語
-
拒用強酸/濃鹼:會腐蝕鰭片、留下異味。
-
避免高壓近距直噴:易折片並造成滲水。
-
勿任意鑽孔放水:可能破壞撥水環設計。
-
高樓或重油鹽環境:建議交由專業人員處理。
-
存證建議:拍攝清洗前後照片、ΔT 數據與注水影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