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氣冷媒多久補一次?正確觀念與判斷指標一次看懂
冷不冷,不等於「該補冷媒」
多數「一年補一次冷媒」是誤解。冷媒在銅管與壓縮機中循環不被消耗,會變不冷通常是風路髒、排水回潮、外機散熱差或真的有漏點。
與其「先加看看」,正確流程是先找原因→確認是否漏→依名牌量精準校充。
正確觀念:冷媒不是耗材
什麼情況才會掉冷媒?
- 焊點/喇叭口(Flare)鬆脫
- 銅管破損/腐蝕、施工刮傷
- 震動造成微裂、服務閥滲漏
亂補的代價
- 過量:高壓過高、耗電↑、壓縮機過載
- 不足:蒸發器結霜、回油差、壓縮機早衰
- 混錯冷媒/混入空氣水氣:酸化、冰堵、嚴重可致機損
不是冷媒的常見元兇(先排除)
風路髒堵
- 濾網/風鼓/蒸發器積垢 → 風量小、味道重
- 外機翅片卡塵油 → 散熱差、溫降慢
環境與設定
- 日照/西曬/門窗滲風、室內濕度過高
- 溫度設定過高/風量過低、未使用循環扇
以上問題處理後仍不冷,才進入「是否漏冷媒」的檢查。
是否缺冷媒?居家版快速判斷表
專業端怎麼確認與處理?(你可以要求的SOP)
Step 1|檢測與驗漏
- 壓力/溫度/電流比對、出回風溫差(理想 8–12°C)
- 試劑/肥皂水/電子嗅探找點 → 找不到時做氮氣加壓保壓
- 特殊案例:真空保壓+示蹤劑或紫外燈檢漏
Step 2|修漏
- 補焊或重做喇叭口、更換銅管/閥件 → 再次保壓確認0壓降
Step 3|抽真空
- 連續抽真空至規範(視機型約 ≤500 micron),保壓觀察無回升
- 目的:排出空氣與水氣,避免酸化與冰堵
Step 4|按名牌量精準校充
- 依室外機名牌標示(充填量 g)
- 增減管長需依廠規追加/扣減
- 使用電子秤秤重灌注,禁止憑感覺「看壓表加」
Step 5|運轉驗收
- 出回風溫差、高低壓/過冷度/過熱度(技師端)
- 室外散熱與排水正常、運轉電流在規範內
多久補一次?—正解是「永遠不需定期補」
- 密閉系統:正常狀態多年不需補。
- 需要補=有漏:一定要先修漏再校充。
- 新機短期變不冷:多半是安裝/接頭問題,屬施工瑕疵,找原安裝商處理。
不同冷媒的差異與注意
常見冷媒
- R32:效率高、微可燃(A2L),施工需規範。
- R410A:舊機常見,不可與R32混用。
- R22:已逐步淘汰,維修材料取得與合規成本高。
混充與跨品項更換
- 嚴禁混充;更換冷媒型號需評估油類、壓縮機、毛細件與系統相容性。
結論:不定期補冷媒,而是定期保養與修漏校充
家用冷氣若安裝合格、管路無傷,理論上多年不需補冷媒。遇到體感不涼,先從清潔與散熱下手。
若仍異常,依驗漏→修漏→抽真空→按名牌量校充的正規流程處理。這樣才真正省電、耐用、零隱患。
FAQ|冷媒常見問題
Q1:為什麼裝好幾個月就不冷?
A:多為接頭鬆動或焊點毛孔滲漏,屬安裝問題。回原廠/安裝商驗漏+重做。
Q2:如何分辨缺冷媒與該清洗?
A:清完濾網/風鼓/外機翅片後仍溫差小、結霜,才高度懷疑缺冷媒。
Q3:補冷媒要多久?
A:取決於驗漏與修漏時間;修好漏點+抽真空+秤重校充才算完成。
Q4:冷媒會不會「用掉」?
A:不會。冷媒在系統內循環,除非漏或維修放空。
Q5:能自己買冷媒補嗎?
A:不建議且多數地區不合法。需專業設備、程序與法規回收。
Q6:加多一點會更涼?
A:不會,反而壓力過高、能效下降,還可能液擊傷壓縮機。
Q7:R410A 舊機可以改 R32 嗎?
A:一般不可直接改;涉及油類/部件與安全規範,不建議。
Q8:怎麼看加了多少?
A:以電子秤重量與名牌數據為準;保留工單與量測紀錄以供追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