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氣滴水排水槽堵塞?簡單檢查與清潔保養攻略
滴水不是冷媒問題,先救排水系統
「一開就滴」、「牆面濕一條」多半不是冷媒,而是冷凝水排不出:排水盤積垢長黴、排水管夾折或粉塵泥垢堵塞。
好消息是,多數情況不拆機就能改善;照著本文流程,10–30 分鐘完成檢查與基礎清潔。
症狀判斷:是不是排水堵塞?
- 滴點位置:由出風口下緣/面板縫滲出,多為排水盤外溢。
- 時間點:開機 5–20 分後開始滴,非一開即滴(表示冷凝水累積才外溢)。
- 風量變小+潮味:風鼓髒與排水盤黴膜常伴隨。
- 室外端無出水或忽大忽小:排水管可能半堵或虹吸不順。
若同時完全不冷/外機異音,請先停用並請專業檢修。
5 分鐘快篩(免工具)
- 檢查濾網:開前蓋,看是否滿灰;濾網堵塞→冷凝量大+氣流弱易溢水。
- 回風受阻:窗簾/衣物擋到進風?移開保持通暢。
- 排水管外觀:是否折曲、被重物壓扁、上坡回彎?
- 室外端出水:開冷氣 10–15 分,室外端是否穩定滴水/細流?
- 水平/坡度:排水管應由內機向外持續下坡;若上坡或皺折,容易積水回灌。
工具清單(居家友善)
- 吸塵器(最好有吹吸兩用或吸水配件)
- 500 ml 噴壺(清水/稀釋中性清潔劑)
- 紙巾/抹布、集水盆或垃圾袋
- 透明膠帶或束帶(臨時固定排水管)
- (可選)排水管吸附/吹通工具、簡易手動打氣球或矽膠漏斗
免拆的清潔疏通 SOP
Step 1|濾網與出風口
- 斷電關機→打開前蓋取下濾網。
- 濾網乾吸+清水沖,完全陰乾。
- 出風口與導風葉濕布擦拭,帶走黴膜初期污漬。
Step 2|排水盤「外圍」清潔
- 在內機下方鋪抹布/垃圾袋防滴。
- 以噴壺少量清水沿面板縫緩噴,觀察排水是否順從室外端流出。
- 無法下流或回滲→多半是管道堵塞,進入 Step 3。
Step 3|排水管疏通(從「室外端」下手)
- 找到排水管出口(常見白色軟管)。
- 用吸塵器密封吸口(布包裹輕貼)吸 10–30 秒,觀察是否吸出污水/黏泥。
- 反向「吹」2–3 次(若有吹吸兩用)→再吸一次,形成疏通循環。
- 以清水少量多次由內向外「滴灌式」試流,確認恢復穩定出水。
切勿用高壓水柱直灌內機,避免濺入電路。
Step 4|排水管姿態校正
- 若看到上坡/壓扁:調整固定點,確保全程下坡;以束帶固定於牆面/管槽。
- 室外端避免浸在水盆或插入地排太深(易形成氣堵)。
Step 5|復位測試
- 重新上電:冷房、風量中強、導風水平運轉 10–15 分。
- 觀察:面板不再滴水、室外端連續滴水、機體無異音。
何時應叫專業?
- 清水測試完全不下流、吸/吹皆無效。
- 內機微開前蓋即可見排水盤大量積垢/霉黏。
- 滴水沿牆內滲(疑似埋管/牆內斷裂)。
- 伴隨出風弱、異味重、結霜(需做風鼓+盤管深洗)。
長效預防:不再重演的 6 招
- 濾網:2–4 週清一次;毛孩/臨幹道1–2 週。
- 送風烘乾:夏季夜間或關機前送風 20–30 分,抑制黴膜。
- 排水端維護:室外端保持離地/不積水;每季視察是否有蟲沙堵塞。
- 管路固定:定期檢查是否因家具挪動/整線造成擠壓或拉扯。
- 環境降塵:家中定期除塵、烹調時開油煙機,降低風鼓與盤管負擔。
- 半年~一年深洗:由專業處理風鼓、蒸發器、排水盤/管,恢復清潔基準。
結論:先通路、後清潔,再調姿態,滴水自然止
冷氣滴水大半源於排水不暢。按「濾網→排水盤→排水管」順序,先疏通再校正坡度,通常當天可解。
之後養成濾網月清、送風烘乾、季檢排水端的習慣,再搭配半年~一年深洗,冷氣就能長保乾爽、安靜與高效率。
FAQ|冷氣滴水與排水保養常見問題
Q1:滴水一定是冷媒不足嗎?
多半不是。排水堵塞/坡度不良才是主因;冷媒不足會伴隨不冷/結霜。
Q2:可以倒漂白水殺黴嗎?
不建議直接倒入內機;易腐蝕與傷皮件。使用中性清潔並交由專業深洗。
Q3:排水管口味道重?
出口放防蟲網、保持不插入積水;若接地排,需存水彎隔氣味。
Q4:管內常結露滴水怎麼辦?
外包保溫棉並檢查是否有上坡/低點積水;必要時更換耐候保溫。
Q5:吸塵器吸不動?
可先用少量清水滴灌潤濕,再短吸多次;仍不通請專業處理。
Q6:開機就滴水?
可能殘留水已滿或排水盤破損/位移;停止使用並請專業檢查。
Q7:為何只在濕熱天滴?
濕度高→冷凝水量暴增,若半堵就溢;加強除濕與導流、儘速清潔。
Q8:可以自己拆面板深洗嗎?
涉及電氣與排水風險,不建議無經驗者嘗試;交由合格技師更安全。
Q9:窗型機也適用嗎?
原理相同;但窗型機集水盤結構不同,清潔時更要防水與斷電。
Q10:幾歲的機器更容易滴?
3–5 年後若無定期保養,黴膜與粉塵堆積明顯;建議半年~一年深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