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氣耗電原來是匹數選錯!教你幾招挑對機型更省電
先選對容量,後面每度電都在省
多數人挑冷氣看價錢與品牌,忽略了最關鍵的冷房能力(kW/BTU/h)。容量太小會長時間滿轉、電費高還不涼。
容量太大又易短循環、除濕差、悶黏。本文用5步驟選機法+坪數對照表,帶你一次選到省電又舒適的機型。
搞懂專有名詞:匹數、kW、BTU/h 有何不同?
以「冷房能力」為主
- 冷房能力(kW 或 BTU/h):決定能不能「壓得住熱」。
- 匹數:各品牌定義不一,易混淆;請以 kW/BTU/h 為準。
- 換算:1 kW ≈ 3,412 BTU/h;1 噸(RT)= 12,000 BTU/h ≈ 3.5 kW。
- 坪數換算:1 坪 ≈ 3.3 m²。
坪數×係數=你的基礎冷房需求
建議「冷房能力(kW)」= 室內面積(m²)× 負載係數
- 0.14 kW/m²(隔熱佳、北/東向、樓中樓非頂層)
- 0.16–0.18 kW/m²(一般住宅,多數情境)
- 0.20–0.22 kW/m²(頂樓、西曬、落地窗多、室內電器熱源多)
加減係數(在結果上修正)
- 西曬/頂樓/挑高:+15~25%
- 常態>2人:每多1人 +0.3 kW
- 烹調/電腦設備多:+10~15%
- 吊隱式有風管:+10%(風管損失)
快速參考|常見坪數 ↔ 冷房能力建議
以一般情境(0.16~0.18 kW/m²)為基礎,實際仍請依環境上修或下修
- 3–5 坪:2.2–2.8 kW(約 7,000–10,000 BTU/h)
- 5–7 坪:2.8–3.6 kW(約 10,000–12,000 BTU/h)
- 7–9 坪:3.6–5.0 kW(約 12,000–17,000 BTU/h)
- 9–12 坪:5.0–6.3 kW(約 17,000–21,000 BTU/h)
- 12–15 坪:6.3–7.1 kW(約 21,000–24,000 BTU/h)
選機5步驟:挑到更省電、體感更好的那一台
Step 1|量坪數、看方位與窗型
先算室內面積/開窗比,確認有無西曬、頂樓、挑高與落地窗。
Step 2|用係數推 kW,再「環境加權」
依上式得出 kW;遇到西曬/頂樓/人口多,上修一級容量。
Step 3|看能效標示(CSPF/能源效率分級)
優先選變頻+高CSPF(能源1級),季節性能越高,長期越省。
Step 4|確認安裝限制
- 室外機通風距離:前方≥60–100 cm、左右≥30 cm。
- 配管長度/落差:勿超過廠規(超限會降效、增耗)。
- 排水坡度:1/100~1/50,避免回流發臭。
Step 5|功能取捨
自清潔/乾燥防霉、靜音、廣角導風、室內外機防蝕塗層等,按環境取用。
安裝與出風配置:同容量也能吹出不同電費
內機位置
避免冷風短路(對著門口/回風口立刻被抽回),確保回風順暢。
外機散熱
遠離熱源與封閉陽台;遮雨不遮風,散熱差=電費高。
導風與循環
搭配循環扇推動對流,先強風、後自動,可更快達溫、少耗電。
使用習慣:舒適不減、電費再減
- 設定溫度 26–28°C+中高風,先速冷後自動。
- 除濕/乾燥模式:濕度高時優先開,可減少悶黏與壓縮機負荷。
- 門窗密合、遮陽簾/隔熱簾:先減熱再降溫最省。
- 濾網每 2–4 週清、室外機散熱片每年清,維持效率。
結論|容量對了、能效高了、安裝對位了,電費自然降
省電不是只看價錢或把溫度調更低,而是先把容量算對、選高能效變頻,再把安裝與導風做對、使用習慣養成。
照這套流程挑機,你會發現同樣的涼爽,電費可以更友善,舒適也更穩定。
FAQ|你最在意的8個問題
Q1:匹數與「噸」的關係?
匹數不統一、易誤判;選機請認kW/BTU/h。1 噸=12,000 BTU/h ≈ 3.5 kW。
Q2:選大一號一定比較省電嗎?
不一定。過大易短循環、除濕差、體感黏,反而耗電。
Q3:頂樓或西曬該如何加碼?
在計算值上+15~25%或直接上修一級容量,並加遮陽與隔熱。
Q4:多聯機(1對多)比較省電嗎?
集中外機、外觀整齊;但部分負載效率未必勝單機,依使用型態決定。
Q5:吊隱式一定比較耗電?
本體效率不差,風管損失與安裝品質才是關鍵;設計得宜即可。
Q6:除濕模式一定比冷房省電?
濕度高、溫差小時通常較省,但不等於更涼;體感舒適為主。
Q7:CSPF與EER差在哪?
CSPF評估整季表現(更貼近實際),EER多為定點工況。
Q8:舊機還能用,要不要換?
若故障頻繁、噪音大、能效差(老舊非變頻),改換高CSPF多半能回本省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