舊冷氣耗電又不冷怎麼辦?教你判斷用電量與汰換時機
別讓舊冷氣變成電費黑洞
用得久、也洗過,但就是越吹越不涼、帳單卻越來越高?
原因多半不是「冷媒一定漏」而是散熱差、風量衰退、機齡過大、或機型匹數不合。
以下用簡單公式與決策樹,帶你精準判斷是否該維修、深層清洗,還是直接汰換。
先量化:你的冷氣到底吃了多少電?
家用速算公式(看銘牌最準)
-
月耗電(kWh)=消耗功率(kW)× 每日開機小時 × 30天
- 例:銘牌0.85 kW、每天8小時 → 0.85×8×30=204 kWh/月
- 電費以帳單「每度電實際單價」估算最準(因為階梯電價)。
- 變頻機實際功率會依負載浮動:若房間悶熱、濾網與冷排髒、室外機散熱差,平均功率會拉高。
三步交叉比對是否「異常耗電」
- 同坪數他房間或去年同月用電對照(使用時數相近)。
- 看出風溫差(回風到出風的降溫,健康機約 8–12°C)。
- 以智慧插座/電表分路量測實際功率(可日間與夜間比較)。
不冷的五大主因(常被誤判成冷媒問題)
① 冷排與風鼓髒(最常見)
生物膜與灰塵阻風、降熱交換 → 風量變小、耗電升。
對策:深層清洗(含冷排、風鼓、排水盤/管),重症做全機拆洗。
② 室外機散熱差
日曬直射、堆雜物、鰭片積垢或風扇轉速異常 → 高壓保護、耗電爆。
對策:清鰭片、確保四周留風距離,必要時加遮陽與通風。
③ 匹數/機型不合
開放空間、挑高或西曬只看坪數買「太小台」→ 長時間滿載。
對策:按熱負荷估算,約 100–150 W/m²(視保溫/西曬調整),或以坪數×0.8~1.2 變頻噸數作為初估,再由設計師校正。
④ 安裝與銅管路徑
管長超限、回油不良、折角多或落差大 → 效率衰減。
對策:由專業複檢配管長度、抽真空品質與冷媒量。
⑤ 機齡大與關鍵零件老化
8–10年、R22老機、壓縮機效率衰退、電子膨脹閥/感測異常。
對策:評估維修費 vs. 汰換效益(見下方決策樹)。
修、洗、還是換?— 決策樹
- A. 有異味/風量小 → 先做深層清洗;清後仍不涼再查散熱與安裝。
- B. 機齡 ≥10 年 或 R22 冷媒 → 傾向汰換(效率差、維修料源少)。
- C. 同坪他房間/去年同月比,耗電多 ≥20% 且使用時數類似 → 檢查室外機散熱+冷排風鼓,若仍高 → 考慮汰換。
- D. 一次維修報價 ≥新機售價的 30–50% → 汰換划算。
- E. 住宅條件變動(加長配管、改開放格局、西曬變強) → 重估匹數,必要時換更合適機型。
「汰換」前的兩個數學題
① 預估省電效益
- 看能源效率等級與CSPF 值(越高越省)。
- 以「新舊機的年耗電差 × 每度電單價」估回本年數。
② 全壽期成本(TCO)
- TCO=購機+安裝+用電+清洗保養+可能維修
- 有時高階變頻的購機+安裝較貴,但用電省很多、回本更快。
選新機這樣挑:一次搞定「省電、耐用、好維護」
核心規格
- 能源效率等級:選一級,CSPF 越高越好。
- 匹數與風量:依熱負荷與格局計算;開放型客餐廳或長條屋要拉高一級。
- 抗鏽與散熱:室外機耐候塗層、鰭片防蝕處理。
- 濾網與清潔設計:**可拆洗性佳、風鼓易清、面板易開。
機型搭配
- 單一房間: 壁掛分離式。
- 多房同時使用:可評估一對多(留意同時使用能力與日後清潔)。
- 降噪與隱藏:吊隱式需預留維修孔、排水坡度與檢修空間。
安裝與使用的省電SOP
安裝重點
- 室外機通風留設(四周與背面距離依廠規),避開熱源與直射日曬。
- 抽真空達標(含穩定保壓檢漏),配管長度/落差在允許範圍。
- 排水管坡度與固定,避免回臭與滴水。
日常使用
- 風向朝上利用冷空氣下沉、配合循環扇拉回風。
- 目標溫度:比平常高1–2°C,舒適不悶就好。
- 濾網 2–4 週洗一次;深層清潔 6–12 個月一次。
- 關機前送風10–30 分鐘烘乾冷排,抑制黴味。
- 短暫外出(≤1–2 小時)可不停機降載;長時間外出則關機。
結論|能用不是重點,「省電又涼」才是
先用數據量化耗電,再依髒污→散熱→尺寸→機齡順序排查。
符合「機齡大、耗電高、維修貴、匹數不合」任一條件,汰換常更划算;選一級能效、高CSPF並確保正確安裝與定期深清,才能穩定涼、穩定省。
FAQ|你最關心的10個問題
Q1:多久算「舊」?
一般使用超過8–10年就可視為舊機;若是R22機種更建議汰換。
Q2:怎麼知道是該洗還是該換?
有臭味/風量小先深清;若機齡大、耗電仍高、維修報價≥新機30–50%,多半換更划算。
Q3:變頻一定比定頻省?
在長時間穩定使用情境下多數更省,但仍取決於匹數正確、散熱與清潔。
Q4:出風溫差要看多少?
回風到出風約 8–12°C 為常見範圍;若更低且風量小,常是冷排/風鼓髒。
Q5:電費怎麼粗估?
用銘牌功率×時數算月度kWh,再乘你帳單每度電價。變頻需以平均功率估算。
Q6:先買大一號保險?
過大會頻繁短循環與除濕差。以熱負荷與格局校正,不盲目加大。
Q7:一對多好維護嗎?
佈線整合但同時能力有限;清潔與維修需熟機種的專業,安裝規劃更關鍵。
Q8:室外機日曬影響大嗎?
高溫會拉高冷凝壓力與耗電。可做遮陽+通風但勿阻氣流。
Q9:清洗頻率?
濾網2–4週;深層清洗6–12個月;重度使用或潮濕環境取短值。
Q10:汰換前一定要再補一次冷媒試試?
若無缺漏證據,盲補無效且可能傷機;應先量測與檢查散熱/髒污/配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