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靠冷氣也能涼!從裝修設計開始調節室內溫度
先把「進來的熱」擋住,再把「留下的熱」排掉
在台灣濕熱氣候,室內悶不只因溫度高,太陽輻射+滲風漏氣+高濕共同作祟。
比起一味開冷氣,遮陽、隔熱、通風與除濕是一套更省電、舒適且耐久的解法。從建築外殼到室內動線,以下逐層拆解。
整屋降溫策略總覽(先抓原則,再挑做法)
- 遮陽優先:外遮陽效果 > 內遮陽。
- 隔熱連續:屋頂/外牆/窗框避免熱橋中斷。
- 通風有路:入口與出口成對,高低差/壓差助排熱。
- 先除濕再吹風:濕度降到 50–60%RH,體感立刻下降。
- 氣密與遮光:白天擋熱、夜間排熱;西曬特別強化。
建築外殼:屋頂、外牆、窗的「三板斧」
屋頂隔熱(最優先)
- 反射層:高SRI淺色屋面或反射塗層。
- 隔熱層:PU/PIR/礦岩棉 ≥ 30–50mm(依結構);金屬浪板加通風層更穩。
- 通風層:形成進氣(簷口)→排氣(脊通風)的對流路徑。
- 綠屋頂:薄層植栽降頂溫,但要顧防水與荷載。
外牆保溫與熱橋處理
- 外保溫系統(EPS/XPS/岩棉)連續包覆;梁柱熱橋處翻包。
- 內保溫需同步防潮層,避免結露發霉。
窗與外遮陽(CP值最高區)
- 玻璃:Low-E/雙層中空,西向優先升級。
- 外遮陽:活動百葉、遮陽棚、直立格柵、陽台挑檐。
- 內遮陽:蜂巢簾/遮光簾搭配窗框四邊氣密條。
尺寸小抄
- 遮陽棚深度≈窗高×0.45–0.7(依方位調整)。
- 百葉葉片水平可調,夏天擋直曬、仍保風。
通風設計:讓「風路」變成看得見的設計
交叉通風(水平)
- 進風口面積 ≈ 送風區地坪 5–12%;對向或斜對向開口。
- 推射/平開窗優於橫拉窗的導流效率。
- 家具有間隙:走道與門片保留回風縫 8–12mm。
煙囪通風(垂直)
- 高低窗/天井/屋脊氣窗形成熱空氣上升排出;樓梯間頂部設可調氣窗。
- 搭配高位抽風機(熱氣收集點)效果更穩。
機械換氣與清新
- 全熱交換器(ERV):在潮濕區比HRV更適合,換氣同時回收冷量與濕度。
- 局部抽風:廚房、浴室與更衣間設定時換氣,降低濕悶源頭。
濕度管理:台灣體感的關鍵分水嶺
- 地坪防潮:一樓/屋齡大→做防潮層+氣密層。
- 浴廁:乾濕分離、24小時換氣或低速連續排。
- 除濕機:公共區域定時運轉;衣物集中到獨立除濕間。
- 冷凝死角:外牆角、管道間加保溫+防潮,避免流汗牆。
室內材料與色彩:從表面把熱丟出去
- 淺色高反射牆頂、低吸熱地面(木/彈性地材)體感較溫和。
- 高熱容量材(混凝土/石材)集中在非西曬區,晚間夜間排熱。
- 遮光層次:紗簾(漫射光)+遮光簾(止曬),早晚調整。
植栽與外部微氣候
- 喬木遮陽:落葉喬木遮夏留冬;窗外留根盤與管線安全距。
- 垂直綠化/格柵+藤本:牆面降溫、視覺清爽。
- 水景謹慎:蒸發雖降溫但增濕,僅適合通風佳的半戶外。
結論|把熱擋在外,把風引進來,把濕排出去
自然涼的核心是外遮陽+連續隔熱+有效通風+精準除濕。
先做外殼,再調風路,最後控濕與生活熱源,你的家在不開冷氣時也能維持舒適;需要開機時,更能以更低溫差、更少電達到同樣體感。
FAQ|不靠冷氣的降溫常見問題
Q1:隔熱漆有用嗎?
有基礎幫助,但效益不及保溫層+通風層;可作為頂層加強。
Q2:Low-E膜與雙層玻璃怎麼選?
新窗優先雙層中空+Low-E;既有窗受限可先貼Low-E膜並強化氣密。
Q3:外遮陽與內遮陽差很多嗎?
外遮陽>內遮陽,因為阻擋在玻璃外就不讓熱進室內。
Q4:只有北向也需要做嗎?
需要。北向少直曬但漫射光與滲風仍會帶熱;氣密與內遮陽仍有幫助。
Q5:除濕機會不會很耗電?
在濕熱環境,先除濕再吹風比強冷更省;選能源效率佳機種並定時運轉。
Q6:夜間開窗有效嗎?
若室外溫度低於室內且空氣品質許可,搭配高低窗/排氣扇可迅速帶走蓄熱。
Q7:通風會帶入 PM2.5 與蚊蟲?
可加紗網、濾網進氣百葉與門底擋風條;空污時改ERV過濾+內循環。
Q8:植栽會增加濕度嗎?
大量水景會,葉面遮陽與通風佳的喬木/藤本較安全,不在室內放大水面。
Q9:夾層/高樓層悶熱怎麼辦?
在高處設排氣口或天花藏管排熱,加循環扇向上送風帶走頂部熱團。
Q10:有限預算要先做哪三件?
西曬外遮陽、窗戶氣密與窗簾、屋頂隔熱—三者最立竿見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