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氣不冷別再錯怪冷媒!冷氣降溫不良5大原因
冷媒是密閉循環,「常常要補」八成是別的地方出問題
冷房變弱時,大家直覺怪冷媒。但冷媒系統本來是密閉不消耗,除非有漏。
實務上更常見的是:濾網/蒸發器髒、風鼓積垢、外機散熱被悶住、設定不當或空間熱負荷過高。
照下面步驟檢查,通常不用拆機就能抓到關鍵。
快速判斷表:症狀對應哪條線索
降溫不良的5大元凶(按發生率與易修復排序)
1) 風量受阻(室內端)
- 濾網/蒸發器/風鼓積塵讓熱交換大減,甚至結霜。
- 風速過低或回風短路(出風立刻被吸回)。
- 排水不順使蒸發器長期潮濕更易生膜。
改善:2–4週洗濾網;6–12個月做整機深度清洗(含風鼓、排水盤/管)。
2) 外機散熱差(室外端)
- 鰭片積塵/油、外機被包箱或離牆太近,熱排不出去。
- 日曬直烤、退風不良、外扇異常。
改善:確保外機四周30–50cm通風、定期清鰭片與扇葉,做遮陽但不遮風。
3) 模式與設定/濕度問題
- 只用超低溫卻開小風,降溫慢又更耗。
- 擺葉直吹人、沒有水平掃風導致房內溫差大。
- 梅雨高濕體感不涼。
建議:起手式26–28°C+中高風量,先拉溫再降風;悶就開除濕或提風量,維持55–65%RH。
4) 空間熱負荷過高/能力選錯
- 西曬頂樓、門窗漏風、同室高熱源(烤箱、鹵素燈、多人聚集)。
- 機型能力不足或室外機多連、管線過長造成效率折損。
建議:加遮陽簾/隔熱紙、封門縫、移除熱源;選配足額能力(一般120–150W/㎡,頂樓/西曬+10–20%)。
5) 安裝/零件故障(含冷媒但非首因)
- 未抽真空、接頭滲漏、銅管折扁→ 冷媒系統效能差。
- 感溫器偏差、室外扇/壓縮機老化。
- 冷媒真的不足時,常見回氣管/蒸發器結霜、日漸不冷。
作法:請專業壓力/溫度曲線檢測、電子檢漏,修漏後再定量充填,不要「每年加一點」。
DIY 15分鐘自檢SOP
- 看風與聞味:風量是否明顯變弱?有霉味=該清洗。
- 測ΔT:運轉10–15分鐘後,出風口比室溫低約8–12°C為常態;若僅差3–5°C,多半風量/散熱問題。
- 查冷凝水:有排出、連續、無回溢;面板不滴水。
- 看室外機:風熱而順、無悶阻或異音。
- 設定校正:26–28°C+中風量、擺葉水平掃風,門窗關好。
仍不冷→停止嗅探、避免長時間低溫硬吹,改請專業檢查。
何時一定要找專業?
- 管路結霜/回氣管結冰、壓縮機頻繁啟停或有燒焦味/跳電。
- 清洗後仍ΔT低於6°C、或外機高溫但壓力/溫度異常。
- 新裝3個月內就不冷:高機率安裝/管線問題,請施工方回廠驗收。
恢復冷房同時更省電:實用清單
- 濾網2–4週、排水盤/風鼓6–12個月清洗;重油/潮濕環境縮短。
- 外機周邊留風道+做遮陽;勿封箱。
- 循環扇協助均溫,可用較高設定溫度仍覺涼。
- 窗簾/隔熱紙/門縫條先把熱負荷降下來,冷房更快。
完工/清洗後的驗收SOP
- 出風溫差恢復到8–12°C;風量明顯提升、噪音正常。
- 排水順暢、面板與牆面不滴水。
- 室外機無異響/共振、退風熱且順。
- 若有維修:提供抽真空時間、壓力/漏檢紀錄與冷媒型號、充填量。
結論|抓對順序就不冤枉冷媒:先風量,再散熱,最後才是冷媒
大多數「不冷」是髒堵與散熱不良;把室內風路清乾淨、外機散熱打通、設定調正確,冷房多能恢復。
只有在證實有漏時才談補冷媒,而且要修漏+定量充填。從自檢SOP→專業檢修→預防保養三段走,你的冷房會又快又省。
FAQ|冷氣不冷常見問題
Q1:怎麼判斷是不是冷媒不足?
逐日變不冷、回氣管/蒸發器結霜、外機壓縮機持續高轉但不降溫;需以壓力/過冷過熱度佐證,切勿只憑體感加冷媒。
Q2:只噴香精或抗菌劑可以去味兼變涼嗎?
不行。那只是遮味,還會黏膜更易積垢;務必清掉生物膜(鰭片/風鼓/排水盤)。
Q3:除濕模式會比較涼嗎?
體感更乾爽但未必更省;悶時先提風量或開除濕到55–65%RH。
Q4:為何清完濾網還是不涼?
多半蒸發器/風鼓仍髒或外機散熱差;需要深度清洗與檢查外機。
Q5:把溫度調到18°C會更快嗎?
不會。降溫速度主要靠風量與能力;建議26–28°C+中高風量起手。
Q6:外機能不能包隔音箱?
不建議。多數隔音箱會嚴重影響散熱,反而更不冷更耗電。
Q7:多連(1對2/3)為何有時不如單Split涼?
同時開機時負載分配、管路更長,有效能力下降;設計需預留餘量。
Q8:多久需要專業拆洗一次?
一般住家12–18個月;油煙/潮濕/粉塵重或有毛孩環境6–12個月。
Q9:家裡一直滴水會影響冷房嗎?
會。排水堵塞讓蒸發器長濕更易結霜、風量下降,先通排水再談冷房。
Q10:頂樓西曬房怎麼救?
加隔熱紙/厚遮光簾/外遮陽,封門縫、開循環扇,必要時能力加10–20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