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讓冷氣越洗越壞!常見清潔錯誤與NG行為全解析
為什麼「洗完更不冷」?
冷氣清洗的關鍵,其實是氣流、排水與散熱三件事:把風路打通、讓水路順暢、確保外機能丟熱。
只要藥劑選錯、用力錯誤或忽略乾燥流程,最終都會變成鰭片受損、排水外溢、霉味復發。
下面用實戰清單,幫你避開地雷,洗一次就到位。
10 大常見清潔錯誤(NG)與正確作法
1. 未斷電就動手
- NG: 邊運轉邊擦、噴濕到電路與馬達。
- 正解: 確實關機拔插頭,等 3–5 分鐘後再清;若需測試,只開送風。
2. 高壓水柱近距離直噴冷排/風鼓
- NG: 鰭片彎折、塗層脫落,效率大跌。
- 正解: 僅用低壓噴霧、由內向外沖洗;風鼓不拆勿強噴,避免泥漿倒灌。
3. 清潔劑濃度過高或酸鹼不當
- NG: 強鹼/強酸腐蝕鋁鰭片與銅管,殘留更易黏塵。
- 正解: 選中性清潔劑(pH 6–8);黴點用1:99 漂白水點拭或3% 過氧化氫於表面,避免流入機內。
4. 漂白水與酸性清潔劑混用
- NG: 產生氯氣危險。
- 正解: 一次只用一種藥劑;使用後以清水擦拭並通風。
5. 直接噴到電控板、感測器、馬達
- NG: 短路氧化、異常溫控。
- 正解: 只清濾網、出風口、導風片等外露部位;內部深層交由專業拆洗。
6. 風鼓不拆就狂噴泡沫
- NG: 泥漿回流到排水盤,洗完更臭更滴水。
- 正解: 表面輕刷即可;風鼓/排水盤需專業遮護電路→拆洗→沖淨→強制乾燥。
7. 忽略排水管坡度與疏通
- NG: 只洗表面不通水路,隔天牆面就濕一片。
- 正解: 檢查全程向下 1–2cm/m、末端不浸水;用擠球/吸塵器反吸疏通,再以清水測流量。
8. 室外機高壓直沖或歪折鰭片
- NG: 散熱效率驟降、壓縮機更吃力。
- 正解: 斜角低壓由內向外沖塵,必要時用鰭片梳順片;保持四周≥30cm 淨空。
9. 清完不做乾燥程序
- NG: 殘水養黴,霉味兩三天就回來。
- 正解: 關機前開送風/防霉模式 15–30 分把水氣帶走。
10. 噴芳香劑/長時臭氧機掩味
- NG: 掩蓋源頭、刺激呼吸道,金屬件也可能被氧化。
- 正解: 源頭清潔+乾燥+控濕,不用香味掩蓋問題。
進階再避:蒸汽槍近噴電控、牙刷硬刷鰭片、自己隨意補冷媒(未查漏)—都容易釀災或失保固。
不拆機的安全清潔SOP(居家版)
Step 0|安全:關機拔插頭、戴手套口罩、開窗通風。
Step 1|濾網:卸下→清水沖洗→陰乾;兩週一次最有感。
Step 2|出風口/導風片:中性清潔劑噴布後擦拭,黴點以 1:99 漂白水點拭(避免滴入)。
Step 3|排水簡檢:確認排水管無折彎/有落差;用擠球輕吹通暢,清水測流。
Step 4|室外機:斜角低壓沖塵;勿高壓近噴與化學強劑。
Step 5|乾燥:合上面板,開送風 15–30 分或啟動防霉模式。
什麼狀況要請專業?
- 開機即霉味/出風口有黑點、風鼓明顯積垢。
- 滴水、牆面沿配管濕痕(疑保溫失效/排水盤堵塞)。
- 冷排結霜、風量異常小、外機噪音或溫度過高。
- 新裝就不冷或易漏水(可能逆坡/抽真空不足/保溫不良)。
專業應做: 電路遮護→風鼓/冷排/排水盤拆洗→低壓沖淨→強制乾燥→排水測試;必要時檢測保溫、坡度、漏點。
保養週期與環境控濕
- 濾網:每 2 週(寵物/粉塵多每週)。
- 風鼓+冷排:6–12 個月專業保養;沿海/高濕 3–6 個月。
- 室外機:每季低壓沖塵+淨空 30cm。
- 日常:維持室內50–60%RH,烹飪/曬衣分區;關機前送風 15–30 分。
結論|把風路、水路、熱路顧好,冷氣才會長久好用
清潔不是「越猛越乾淨」,而是正確藥劑+溫和力道+完整乾燥。
照著本文避開NG、跟上SOP,再搭配定期保養與控濕,冷房力會回來、耗電下降、壽命也更長。
FAQ|常見問題
Q1:酒精能噴冷排嗎?
不建議。酒精僅適合外殼/遙控器表面消毒;冷排需中性清潔、低壓沖洗。
Q2:小蘇打或檸檬酸可不可以?
中性劑優先。檸檬酸為弱酸,濃度高或殘留都可能腐蝕金屬塗層。
Q3:高壓清洗是不是最乾淨?
鰭片容易變形、短期落塵更黏。家用建議低壓;深層請專業拆洗。
Q4:防霉模式有用嗎?
有助帶走殘水、抑制黴長,但不能取代定期清洗。
Q5:洗完還是臭?
多半是風鼓/排水盤未處理或排水逆坡。需要專業檢修。
Q6:DIY 會影響保固嗎?
只要造成損傷或進水短路,都可能失保固。深層清潔交專業較保險。
Q7:外機要噴藥劑除油嗎?
居家灰塵用清水低壓即可;油污環境(臨廚房/大馬路)再由專業評估合適藥劑。
Q8:多久洗一次最剛好?
一般家庭:濾網2週、內部6–12個月;高濕/沿海或過敏族群可縮短至3–6個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