透天厝太悶熱?整棟冷氣安裝的 5 大關鍵優勢一次看懂
透天厝的熱,來自「高度×日曬×對流不足」
透天厝上下落差大、屋頂西曬強,樓梯井像「煙囪效應」把熱往上推;臥室常悶、客廳降不下來。
整棟冷氣系統的重點不是多裝幾台,而是分區控溫+良好散熱與排水+與換氣/除濕策略協同,才有真正的舒適與省電。
整棟冷氣的 5 大關鍵優勢
1. 分層分區控溫更精準
- 各樓層與房間獨立控溫/時程,睡眠與起居互不干擾。
- 可設定離家自動轉除濕、回家前預冷,兼顧舒適與費用。
2. 除濕效率高,體感更涼
- 相對濕度 50–60%RH最舒適;整棟規劃讓走廊、樓梯井也被處理,減少回潮與霉味。
3. 與換氣/空汙治理可整合
- 與新風/排風協同,減少CO₂累積與油煙/潮味;濾網等級一致管理,室內空品更穩。
4. 室外機散熱與噪音一次優化
- 集中規劃外機位,保持淨距與排水,散熱好、壓縮機負載低、壽命長、鄰里更安靜。
5. 維護、配電與走線更有秩序
- 同規格配件、同方向銅管與排水坡度,未來維修好管控;電源迴路與容量一次核算更安全。
誰適合整棟規劃?
- 家中常態多樓活動:一二樓客餐廳、三樓臥室、頂樓書房/佛堂。
- 有長輩/幼兒:夜間低噪、穩溫需求高。
- 沿海/高濕區:除濕與防霉是關鍵。
- 出租或多套房:分區計費/控溫、管理方便。
暫不建議:僅單人長住於一層、短期過渡住宅(可先以單層解決)。
系統選型比較(挑適合你的,不必盲目升級)
設計關鍵 8 點(成敗在前期)
- 冷負荷計算:依面積、方位、窗比、住戶數、電器估算容量,避免大馬小車。
- 分區策略:臥室分區、客餐廳合併或分兩機、樓梯井設導流/循環。
- 外機位:淨距≥1 m、避免「井」型回風;排水有坡度與防回臭斷水彎。
- 銅管與排水:管徑依機種,避高點集水;排水全程有坡、設檢修口。
- 配電容量:預留獨立迴路與保護裝置,一對多/VRF計算同時率。
- 隔熱與遮陽:屋頂/西曬牆優先處理,冷氣負荷直接下降。
- 換氣:廚衛獨立排風,新風導入避免短路循環。
- 噪音控制:室內機彈性吊架、風管轉彎做圓弧/消音、外機避臥室窗。
噪音與震動治理(住透天更要安靜)
- 室內機:彈性吊架、軟接頭、風速分段;臥室夜間低風+寬出風。
- 外機:防震腳座、避共鳴牆角、地腳螺栓緊固;與鄰屋保持距離。
- 風管機:風口加導流格柵/消音棉,減少嘯叫。
常見NG × 立即修正
結論|整棟規劃的價值=舒適穩定+省電長壽
透天厝要真正涼、省、靜,關鍵不在台數,而在分區控溫、除濕與換氣協同、外機散熱、排水與配電的完整設計與施工。
照著本文的選型、SOP 與驗收清單落地,你會得到全屋一致的體感與更長的設備壽命。
FAQ|整棟冷氣常見問題
Q1:一對多好還是每房一台?
外觀整齊與外機數量少選一對多;重視維修獨立、初期成本較低選每房一台。
Q2:需要做新風嗎?
長時間緊閉的透天厝建議新風+排風,能降低CO₂與濕氣,空品更穩。
Q3:頂樓特別熱怎麼辦?
優先做屋頂隔熱/遮陽,再配大風量機與循環扇,負荷會顯著下降。
Q4:銅管越長越好藏?
越長壓降越大、效率越差。遵循廠規最大管長與落差,不盲目繞行。
Q5:排水可以合併?
不建議多機共管。宜分流或分層,每段設檢修口與斷水彎。
Q6:有太陽能是否能更省?
可搭時段策略(日間適度預冷/除濕),提升自用綠電效益。
Q7:會不會很吵?
依設計可達低噪。採彈性吊掛、消音/導流與外機遠離臥室窗可顯著降低。
Q8:保養一定要請專業?
濾網你能自己洗;風鼓/冷排/排水盤建議交給專業拆洗,效率與衛生差很多。
Q9:冬天要封機嗎?
按收工SOP(送風烘乾、清濾網、巡檢外機與保溫棉),下季更省更不臭。